打工人,如何保有“内驱力”?
文 | FreeCity (转载请注明出处)
关注公众号:行走的审计汪
知乎专栏:行走的审计汪
大环境下,社会分工中,注定了只有少部分人是“老板”,大部分人是“打工人”。
“打工人”和“老板”之间,有一条鸿沟,有山一般高海一般深的距离。
“打工人”拿工资,如果没有绩效考核,没有业绩量化,就可以选择“安逸”,有的甚至“躺平”、“摆烂”。
而“老板”付工资,工资对老板来说是费用。面临企业生存的压力,老板追求费用要能产生效用,并且具有性价比。
从这点来看,具有“内驱力”的“打工人”,会“利好”老板,也是老板青睐的。
但如果我们从这个点来看,认为自己努力了,就是便宜老板了,那格局是小了。
因为自己努力,所获得的经验、能力的提升,都是自身的价值积累。让自己更有价值,同时利好整体,win-win岂不是更喜闻乐见?
但此时,打工人之间,又会存在博弈。
A打工人觉得,B打工人多干一些,大家拿相同工资,那A会更具有性价比。这是短期主义者的典型表现。
A可能不会想到,以后B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,更多的人民币,更高的价值感。但那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,短期主义者看不到,也不会愿意去看。
所以,绩效考核是管理上很重要的一环。没有量化的、恰到好处的绩效考核,就很容易出现“短期主义者”。也很容易出现“内部博弈”之后的lose-lose。
有了绩效考核,多劳多得,能力贡献突出的多得,躺平摆烂的就少得。这样,各得其所。
但这里又会有个问题,就是如何合理“定价”?“定价”无论是在资本市场上,还是劳动市场上,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。
困难在哪里?很难让各方满意。
劳动市场的定价比资本市场的定价更困难,因为流动性没那么足,同时还存在大量的“信息不对称”。
老板可能觉得定价可以了,但打工人站起来说No,太低了。激励不到位,同样会影响“打工人”的自驱力。
企业文化,集体氛围,也会对”打工人“的自驱力存在影响。
一个组织中,大概率符合”二八“定律,有那么20%的人,自驱力非常足,而80%都是比较一般的,还有一小部分,是非常差的。
而根据现在“卷”的法则来看,如果大家都努力去做其中的20%,那20%的标准就会提高。
真是这样吗?也不是。因为整体的二八,是在整个社会中的(足够多的人)。
一个优秀的组织,可以做到大部分的人,都具有足够的“内驱力”,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。
有了“内驱力”后,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,如何利用企业给予的平台,提升自己,把当下的每件事,做得很好。
而做得很好的前提,则是保有一种“利他思维”,也就是去思考,这件事的目标、受众等,如何实现多层次的win-win。
这就是“逆人性”的地方,人都自私,但想把事做好,又得“利他”来思考。
能做到“逆人性”的点,都不容易。
在从事的审计行业里,我很少看到“不可理喻”的“打工人”,绝大部分都能做得很不错。
但可能是我吃到了“强内驱力”、“长期主义者”的一些好处,就非常想把这些“理念”传递给我认识的人,包括屏幕之前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。
我希望大家都可以,通过自我驱使的,坚持不断的努力,提升积累和价值,并通过此,获得更高的“定价”和更好的“回报”,同时通过“良好的心态”调节,过上“虽然平淡的,但却可自得其乐的”好生活。
相关好文推荐:
280+文章(干货)分类集锦:
精华资料获取:
详情可关注并星标,这样我们就不会错过彼此: